三、河洛人占台湾总人口的80%以上 在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,河洛人占80%以上。根据台湾省文献会统计,台湾的前十大姓氏占台湾总人口的一半以上,均发源于中原河洛;他们来台之前,大部分世代居住在闽南,是地地道道的河洛人。因此,我们说:莘莘河洛郎是开发台湾和建设台湾的主要力量。 河洛郎,又称河洛人,也即闽南人。河洛郎和河洛人是从台湾传回的称呼,而河洛地区的人们并不这样自称。实际上,台湾人对从闽南迁居台湾、而祖籍是河洛地区的人,才称其为“河洛郎”或“河洛人”。因此台湾河洛郎这一称呼的来历,直接来源于台湾一闽南一河洛之间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渊源关系。 台湾人口的组成成分,究其根源,主要是三种人,即河洛人、客家人和先住民(高山族)。 台湾现存的文献,缺乏有关清代人口的详细统计资料。日本占领时期曾进行过多次调查。据1930年统计的人口资料,当时台湾的河洛人和客家人为411.8772万人,其中祖籍广东的64.87万人,注明从祖籍泉州和漳州移去的河洛人有34777人,占总人口的日84%。1940年,台湾省共有汉族529.6021万人,其中来自广东的客家人为80.3361万人,只占汉族人口的15.7%,而大量的是来自福建闽南的河洛人。 1953年,台湾进行了一次户口统计,结果发现,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姓氏中,有63姓族谱上明确记载其祖先来自河南光州固始。这63姓共67.0512万户,占台湾总户数的80.9%。 1956年9月16日,台湾当局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,所获的资料显示:台湾全省居民共计815.8146万人。其中祖籍属于福建省系的691.3631万人,占全省总人口数的84.75%;祖籍属于广东省系的有122.7745万人,占15.05%;祖籍属于其他省份的有1.677万人,只占0.2%。在当时全省21个县市和一个管理局中,祖籍属于福建省系人占多数的高达19个县市和一个管理局之多,只有苗栗和新竹两县广东省系的客家人人口多于福建省系人口。在开发较早的澎湖县和台南县及台南市,客家人只有5719人,大量的是福建闽南河洛人。 1979年台湾当局公布,全台湾地区1740万人中,汉族有1710万人,占全地区总人口的98%,其中祖籍广东的客家人只占20%,而占80%的是由福建去台湾的河洛人。 1990年底台湾“主计处”统计,当时台湾2039万人口的血缘来源情况为:一是近二三百年来从福建漳州、泉州移民的闽南人后裔约1450万人,占台湾总人口的71.1%;二是近二三百年来陆续从广东的梅县、潮汕一带移民台湾的客家人后裔约290万人,占台湾总人9的14.3%;三是1949年前后从大陆各省跟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的军民及其后代约270万人,占台湾总人口的13.5%;四是统称高山族的9个早期从大陆移民台湾的先住民族,约34万人,占台湾总人口的2%弱。前三部分人占台湾总人口的98%。 以台中县的丰原市、彰化县的埔心乡、屏东县的高树乡及满州乡、台东县的鹿野乡、花莲县的吉安乡及光复乡等7个地区为例,也都是闽南人占尽优势。 1946年,福建云霄县做过一次人口统计,当时全县总人口为11.3万人,共81姓。在族谱中明确写明先世从河南入闽的有:关、张、陈、柳、王、汤、蔡、林等姓,共9万人,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0%。 1984年,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《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》,其中上篇“移民资料”中提到先祖来自河南固始的族谱也有16部之多,分布于晋江、泉州、南安、安溪、永春、漳州、龙海、诏安、仙游、长乐等地。 1988年,台湾出版了巨著《台湾族谱目录》,收录了200多种族谱,这些家族的开基祖大部分是来自中原河洛。 台湾族谱可以为证的极多,如:台北县《胡氏族谱》记载:“胡公满之后,古代世居于陈,西晋之末,五胡乱华,乃与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八族入闽,居晋安郡(今漳、泉两地),至唐,有胡竦者,登进士第,宫中议大夫,是为闽中第一世祖。迨至宋未,避元入闽,再析居闽南各县,今闽中胡氏俱其后裔……” 清溪《永安谢氏族谱》记载:“祖为光州固始人,从王审知人间,始迁泉州之安溪县永安东皋焉。” 台北县土城乡的《何氏族谱》载:“何之先本河南光州固始县人,自周武王、唐叔虞裔孙唐仪凤间,何嗣韩从陈元光经略开闽,因家焉……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