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何氏源流】何氏起源

    中华何氏网 2013年7月30日 柯万英


何氏起源

 

今日世界何姓,与孔姓、李姓、陈姓、刘姓、苏姓、朱姓等大姓望族一样,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,高瞻远瞩的姿态,吸引世界各地及外姓专家学者参与本族文化事业的研究工作。

一、多源的何姓

何姓多源,已经成为“第三届中华何氏源流研讨会”(会址潜山县,2013年6月举行)的基本定论。但是,具体到某一支的起源上,却颇有争议,其原因在于历史记载繁杂,各支源流交叉,先祖名号重复,资料相互矛盾,时间顺序不清等方面。笔者根据交流的文章将其起源加以再次梳理。

何姓源于韩姓,是各支庐江郡何氏的定论。庐江郡是当今何氏人口最多的宗支,也是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。 司马迁在《史记·韩世家》记述:“韩之先与周同姓,姬姓。”韩姓自韩厥起,封姓为韩氏。《韩昌黎文全集》记载:“韩氏出自姬姓,唐叔虞之后,为晋大夫,食采于韩,遂姓韩氏。其后与赵魏分晋,始为诸侯,是曰昭侯虔。传至襄王仓,国灭于秦。仓少子虮虱生信,汉时封韩王,生弓高侯隗当,隗当裔孙寻,后汉陇西太守,生司空,字伯师,其后徙居安定武安,是为韩氏聚族河北之始。”司马迁、韩愈指出了韩姓、何姓的出处。

民国何毓琪主编的《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》“源流序”记载:粤稽我何氏韩姓也,韩自武子万受邑于晋,三传至献子厥;厥执晋政,厥五传至康子虎;虎再传至景侯虔;虔始为诸侯。虔六传称王,又四传至王安入秦;安子二 :长成,次允。楚立六国,后封成为“横阳君”。……允公虑祸及,潜匿民间,因手有何字纹,遂改姓为何。

关于西周韩国的历史,史书记载清楚。韩改何之前有无何姓,颇有争议。某些何氏族谱称“上古之世,何氏未有也”。 

然而,部分何氏宗谱中出现了韩改何之前何氏名人的有关内容,时间都在西周以前;现照录如下:  1、轩辕氏之后有田文高者,为田正官,以功封于庐江,赐姓何。2 堯时有何侯者,慕长生之术,隐于苍梧,舜南巡狩,止其家,遂称何氏。3、何尊,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,为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;何尊现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。 4、周武王之子韩候; 5、韩武子韩万之孙韩厥(此人即韩改何的远祖)。

以上记载因没有令人信服的延续性族谱世系,特别是对那些神话传说,语焉不详的器物、职务、名号等,某些专家持怀疑或完全否定的态度(如北京的何洽、武汉工程大学的何菊明、世总会的何焕强、华中科大的何存心等)。对于远古的信息,需等待科学的考古方法,等待地下的资料重现天日,等待权威的专家学者来完成。

笔者思考:韩允(包括其他韩氏改姓者)改姓是为了避难求存,所改之姓,必须使人相信。怎么使人相信?改为一个世间没有的姓,他人不信,改为一个世间已有的姓,他人才能相信。如此,韩氏改姓之前应有“何”姓存在。

韩国简史:周成王姬诵年幼时,封其弟姬叔虞于唐,因名唐叔虞。其子燮继位,称晋侯。唐叔虞十二世裔孙武子事晋有功,封于韩原,名韩武子(韩万)。其孙韩厥,以封邑名为氏,在晋为公卿。公元前453年,韩厥七世孙韩虔时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。公元前403年韩并赵魏,建立韩国,为战国七雄之一。韩国都城多次迁徙:韩原、平阳、宜阳、阳翟(禹州市)。公元前230年,即韩王安九年,韩国发生了严仲子与侠累的内讧,局势动荡。秦国乘机攻韩,韩王安被俘,韩国灭亡。韩国共历11世174年。

韩亡后,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,散居四方,来江淮各地者居多。古时“韩”、“何”谐音,后来部分韩姓后裔将“韩”改成了“何”。 韩厥既是韩姓始祖,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。但是,各支何氏改姓的说法不同:

 1、韩瑊之后。《浈阳水木记》称:韩国后期,韩瑊为公族大夫,曾与韩非一同执掌国政。韩釐王韩瑊因与韩王安意见分歧,遂退隐韩原。韩王安被俘,韩瑊与妻子流寓庐江,操舟为业。其后,秦始皇出游博浪沙,被人袭击,疑是六国公子所为,暗访其后,欲斩草除根。秦吏登舟盘问姓氏,瑊指河水说:“姓此。”本意以河水之寒(冷)代韩,而秦吏以为姓河。后,韩瑊得知为秦令查探,喟然长叹道:幸有上天保佑,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。于是拜“何”字为姓。韩瑊定居庐江,耕读为业。其死后与姜夫人葬于望淮岗(又名何坟岗)。安徽庐江县何氏称何瑊墓在该县,以韩瑊为其受姓始祖。

宋朝太常博士李光曾题诗:“何坟冈上草幽青,七国边尘尚可惊;姬裔未应灰灼烬,吕蛆那得误疑冰。川舟百代行人济,华表千年归鹤鸣。淮上不随函谷变,骊山徒自发崇陵。”诗名《庐江东乡望淮岗》,何氏因此称“庐江堂”。

广州市龙潭村何氏是庐江何氏后裔。先祖定居珠玑巷,明代何干宗在广州市白云区鹤边村开基,后其妻携子光泽、光远到了龙潭,何光泽留居龙潭村,何光远再徙石溪。龙潭村建有何氏宗祠,大门联云:支由鹤岭,族派龙溪。

 2、韩瑊之弟韩庶之后。战国时,何庶是韩国的贵族。韩亡国后,为了逃避秦始皇的追杀,何庶带领的一支人马逃忘至江淮流域。在江淮方言中,韩与何谐音,于是他们便改为“何”姓。何庶是一支何姓的始祖。韩庶改名何修(也作脩、自修)。

何氏族谱称司马迁为何庶题赞:“更名改姓,因避强秦,宁去侯统,甘为庶民;承先启后,继旧开新,旣明且哲,以保其身。”  但是有专家指出此赞语属伪造。一是何庶不够立传资格;二是当时还没有平仄韵文。

3、韩允之后。韩王安有二子:长子成,次子允。秦灭六国后,张良劝项梁立韩公子韩成“横阳君”为韩王。后,韩成被项羽所杀,其弟允惧祸逃到江淮,隐匿民间,改为何姓,后代世居庐江。《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》以何允为始祖。何允墓地在陕西扶风。江西瑞安何氏谱记载何允、何成等何氏前几世均葬于陕西扶风。

4、韩王安幼子之后。韩灭国时,韩王安夫人有娠,逃回母家,生子左手掌纹有“何”字,乃以“何”为其姓。

5、韩信之后。湖北蕲阳等地何氏谱记载:韩惠王生韩王(安),安生二子:韩成、韩允;韩允四世孙韩信。汉初,韩信功高震主,刘邦先夺兵权,黜为淮阴侯。吕后又与萧何定计,诱韩信至长乐宫,以谋反罪名杀之,灭三族。韩信之子韩庶幸免于难,逃到庐江,因为手掌中有“何”字纹,遂更名改姓为“何修”。宋朝李光的那首诗指的应该是韩信。

6、 何信之后。有专家考证,韩信、何信(字亚仲)是同时代的两个人。二人生卒时间略差,建功原因相反。淮阴侯韩信反汉,为吕后所诛,而何信(何允的曾孙)则在韩信被诛五年后举孝廉。何信因为“诛吕有功,封为车骑都尉”拜河东太守。

7、韩非之后。战国时的法家人物韩非子是唐叔虞的后裔。秦始皇求才将韩非子请到秦国,李斯惧怕韩非子影响了自己的地位,遂将其害死于狱中。为避灭族之灾,其子何庶迁居庐江,并改韩为何。李斯败后,韩非的子孙“以斯肉祭享,归建祖庙,宗晋而隠居。”

西汉何武主修《庐江何氏家乘》,请皇族刘向(著名文学家、左都水使者、光禄大夫)作序,刘向称何庶为韩王安次子非之子。

以下何氏起源与韩国、庐江郡无关:

 8 禹之后封于杞,杞之后为何。重庆何其容《浅谈禹后裔改何姓之真谛》一文引用《史记》、《辞海》称:禹姓姒,建立夏朝;周朝时,禹之后裔东楼公封于杞(公元前十一世纪受封);春秋时,楚国灭杞;杞人的后代迁居江南庐江,汉朝时改姒为何。后代又从庐江分迁各地。有专家指出:姒—杞—何,难以成立。 姒何谱中的关键人物也是何允谱中的人物。 又有人推测:“姒杞氏”早就居住在庐江,早于“韩何氏”改为何姓,韩国后人逃到江淮后,因为韩何音近,就顺应该支何氏改韩为何。姒何谱中,何比干、何武、何敞、何桢(仅字号不同)等都是姒何氏裔孙。

9、出自少数民族中的何姓。隋唐西域阿姆河、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“昭武九姓”,即康、史、安、曹、石、米、何、火寻和戊地。西域何细胡、何妥、何稠来华,后裔姓何。五代时吐谷浑国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,后定居,为何姓。唐初西域何国王子来华被封为庐江郡公,何国后裔融入汉族。

10、出自冒姓或他姓改姓。据《汉书》载:“何苗,本姓朱,冒姓何。”安徽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避难改姓。鲜卑复姓贺拔氏改为单姓何氏。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来明朝,被赐姓何。

 现录“三高堂”潜山县《何氏宗谱》何允之后十七世世系:允—隆—骘—信—修—昙—成—果—比干(八子:欣、寿、逸、尚、元、诏、克、武)—寿—显—鄢—宠—敞—豹—休—晏、昌——昌子祯为迁潜一世祖。

何姓人重视纂修家乘谱牒。西汉时大司空、汜乡侯何武主修三高堂《庐江何氏家乘》;隋开皇时有《晋陵何氏家乘》; 1921年全国13个省市,152支何氏修《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》(此谱先为11省146支,将成谱时又加入了二省六支。

庐江郡何氏历史悠久,人口众多,《大同宗谱。迁徙》卷记载,至少有2089支次外迁。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,形成了四大郡望及许多小郡望,小郡望多是庐江后裔外迁形成。

庐江郡:西汉时期的庐江郡,辖今东起安徽芜湖、北至寿县、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,郡治变迁不断:两汉舒(今庐江县),汉末迁皖(今潜山县),魏迁阳泉(今霍邱县、六安县),晋在诶县(霍山县,也称潜县),南齐、北齐在舒(庐江县,称潜县);南梁、隋朝在合州(合肥)。   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,人丁兴旺,政治显赫,文事繁荣,经济富裕。幽州刺史、廷尉何桢是庐江何氏的始祖。何桢至南朝宋齐梁陈的300余年间,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文献记载者有10代48人。因此,庐江郡为何氏第一郡望。

陈 郡:辖今豫东、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,两汉魏晋,屡有变更。陈郡是何氏的发祥地之一。陈郡何氏奠基者是东汉末年的何夔(何桢第三子)。

东海郡:东海郡在山东郯县(今郯城)。陈郡何氏形成于南朝刘宋时代。主要有三支,何承天一门最盛,另为何思澄(何点后裔,敬叔之子,庐江郡何氏十二世)家族、何慧炬家族。 
扶风郡:汉武帝置右扶风,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,治所在槐里(陕西兴平),西晋移治池阳(陕西泾阳)郡。开基始祖为汝阴(阜阳)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汉吏何并。

郫县:秦置县,位于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。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、氾乡侯何武。郫县何氏后裔遍布全国。

 

二、何氏辉煌人物

历史上,何姓人才如雨后春笋,灿若繁星,前后辉映,其中以庐江郡何氏最为优秀,南北朝300余年间,见于历史文献之中的,十代人中就有48人之多,其他各地也很突出。(载于安庆郡志者不重复,可参看“天下何氏出庐江”一文)

何武,字君公,西汉宣帝时人,生于安徽阜阳,葬于四川郫县;何武兄弟5人,幼时被召入宫,令入太学跟随博士受业。因策试甲科为郎官,后在中央与地方多次任职,曾任扬州(含庐江郡)刺史、廷尉,御史大夫,大司空(宰相)等官,封汜乡侯。何武宽厚博学,奖掖人才,痛恨结党。晚年因不满王莽专权而自杀。《四川总志》记载:“郫县何氏,汉何武后。武死,子况载武丧如北邙山瘗焉。……后代或居长安,或徙江南。”

东汉何休:字邵公(129-182),为董仲舒四传弟子,杰出经学家。他对于六经的造诣,当时的学者无人能及。

何 敞:字文高,东汉扶风平陵人,水利学家,出为济南太傅,以宽和为政。有冤狱,以春秋大义断之,百姓化其恩礼。和帝时任侍御史尚书,曾数次上书斥责外戚窦宪等贪暴专横。后任汝南太守领导人民修治鱼同 阳旧渠,民得其利,耕田增加三万余顷。

何 进:东汉大将军,南阳宛人,何皇后的异母兄,时黄巾起义拜进为大将军,率军卫镇京师,以功封慎侯及灵帝崩,皇子辩即位,以主幼宫廷内外不安,进谋诛宦官不密,反为所害。

何晏:字平叔,南阳宛人,汉代大将军何进之孙,曹操纳晏母为妾,晏被收为养子、女婿;赐爵列侯,官拜散骑侍郎、侍中、吏部尚书。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,玄学代表人物之一,好清潭谈,与王弼并称“王何”。何晏后为司马懿所杀,坟墓在安徽庐江县。

何 熙:字孟孙,东汉,陈郡阳夏人,官御史中丞,晋大司农,永初间殁于征战军中,熙以忠孝传家,有政能光大家声,曾孙何夔,夔子何曾,夔孙何劭,世代卿相。

何夔,陈郡,曹魏时人,字敬龙,东汉末避乱淮南,为袁绍所请,让他劝降曹操,拒不从命。建安三年,曹操辟为司空掾属,后出任城父令,长广太守、乐安太守。曹丕即位,拜太仆太傅,封爵阳武亭侯。(说明:庐江郡何桢之子)

何曾,何夔之子,魏明帝时封平原侯,散骑侍郎;与司马懿私交深厚,司马炎袭父爵为晋王时,何曾为丞相,在废曹立晋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,因此,晋朝一建立,他官封太尉太保兼司徒,授爵封公。何曾生子何劭、何遵。

何攀:字惠兴,晋蜀郡郫人,武帝时为廷尉。他善于剖断疑狱,申明曲直,后以功封西城侯,食邑万户,赐绢万匹;他将所封及绢分给中外宗族;后任为兖州刺史,坚辞不就。

何承天:南朝宋天文学家,东海郯人,聪明好学,诸子百家,莫不博览,历官至御史中丞。世称何衡阳。元嘉时为著作佐郎,撰修宋书。他博通经史,精天文律历,曾上表指出旧历法疏漏不当。奏请改历,称元嘉历,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。何承天的曾孙何逊, 8岁能诗,不到20岁就被州里举为秀才。

何敬叔,南朝齐时作过长城县令,为官清廉。他的儿子何思澄,善诗文。

何思澄与其子何朗、何逊都是南朝颇有声望的文学家,有“东海三何”之美誉。

何逊:字仲言,南朝梁,东海郯人,何承天曾孙。八岁能诗,弱冠举秀才,官至尚书水部郎。

何慧炬,南朝齐的尚书郎,其子何远,字义方,为奉朝请。何慧炬一生锄强扶弱,先后任太守、县令,民间为他立庙设祠,以表彰他的政绩,有“清廉公正天下第一”之称。

宋朝,何氏人物再次焕发光芒。何付睿、何昌言、何涣三人高中状元;何执中、何常等30人进士及第,何源一门三进士,何造之三世及第……

何执中,字伯通,龙泉上河村人,宋熙宁六年进士,一甲第五名。宋徽宗迁为中书舍人,后历兵部、工部、吏部尚书、尚书左丞、中书省侍郎、门下省侍郎、左相。政和六年(1116年)退休,卒赠太师,谥“正献”,追封清源郡王。

何涣,字仲浩,又字潜庵,婺州永康(今属浙江)人。宋徽宗宣和三年辛丑科状元及第,时年27岁。

何栗(1089—1126),字文缜。宋徽宗政和五年状元,官拜御史中丞,论丞相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。钦宗即位(1125)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(丞相)。靖康元年,金兵掳徽、钦二帝,何栗侍帝北迁,陷虏庭,不食而死,年三十九。

何碌,北宋政和状元,在金兵入侵时为相,组织京师保卫战。候同徽、钦二帝被掳往金营,绝食而死。

何铸(余杭人),政和进士,在南宋高宗朝岳飞冤狱案中,以御史中丞身份力主正义,勇斗权奸,为岳飞辩诬,因此被贬官。

何兑(上麓人)重和进士,上书朝廷,痛斥秦桧贪功误国,因而被下狱杖责。

何灌,武进士,多次大败西、夏兵,并在金兵攻京师时于城下与金兵奋战三日,最后战死军中。何时任兴国县知事,响应文天祥号召,与蒙元大军激战,兵败削发为僧,终了一生。

何充,黎州人,抗元被俘,不为高官厚禄引诱,宁死不屈。其妻陈氏痛骂蒙元,全家40余人都英勇就义。

何异,抚州人,绍兴进士,历官刑部侍郎、权工部尚书以诗名于当时,著有《月湖诗集》。

何梦桂,咸淳进士,官居太常博士、监察御史,学问精深,著有《易衍》、《中庸致用》等书。

何涉,南充人,进士及第,任著作郎等职,与范仲淹为友,名将狄青常随其听讲。湖南邵武人何镐,与理学大师朱熹为友,任官免赋简政,时人称为“台溪先生”。

何景明,字仲默,号白坡,信阳人。明弘治十五年进士,授中书舍人。宦官刘瑾擅权,何景明谢病归。刘瑾诛,官复原职。官至陕西提学副使。“前七子”之一,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。

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何姓宰相有:何曾(三国魏)、 何劭(西晋) 、何充(东晋)、何尚之(南朝·宋)、何敬容(南朝·梁) 、何敬洙(五代·南唐) 、何执中(北宋)、何栗(宋徽宗丞相)、何铸(南宋)、何澹(南宋)、何梦然(南宋)、何荣祖(元)、何玮(元)、何宗彦(明)、何如宠(明)、何楷(南明)、何腾蛟(南明)、何吾驺(南明)、何汝霖(清)

当代有画家何香凝、民国副主席何应钦、中科院士何祚庥(望江县人)、澳门特首何厚铧等。

 

三、庐江郡、潜山地名考

汉庐江郡地域历史沿革:周朝封皖伯,建皖国,境内有山曰皖山,水曰皖水,城曰皖城,县曰皖县,省称皖省。境内天柱山古时多名:皖山又曰万岁山,俗称万山,因汉武帝刘彻登临祭祀“号曰南岳”;潜山,《汉书?武帝纪》:“登灊之天柱山”,“灊”义靠水的“尖”山;霍山,大别山入皖部分。古书:“大山宫小山曰霍。”霍,义为高;衡山,古书“庐州府霍山,一名衡山,一名天柱。”

庐江郡是何氏总郡望,发祥地。秦朝末年,何氏进入庐江郡。庐江郡和庐江郡治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变迁。在日益重视敬祖寻宗的何氏后裔心中,何氏发祥地究竟在哪里,长期以来颇有争议。

要想弄清这一问题,必须考证的相关事项有:庐江郡、衡山、天柱山、霍山、潜山、潜县,潜山县、庐江县、霍山县。

《安徽省志·建置沿革志》:秦设庐江郡,时为九江西南地区,以境内有庐江水得名。秦属英布九江国。英布降汉。汉承秦旧制,庐江郡先属英布淮南国,后英布反,改属刘长的淮南国。淮南国共领4个郡(豫章郡、庐江郡、衡山郡、九江郡),江北霍山县、潜山县、庐江县等地属于衡山郡。汉文帝七年,淮南国取消。汉武帝元狩二年(前121年),撤销江南庐江郡,建江北庐江新郡,治于舒。虽境内已无庐江水,但借用庐江郡名。 此时庐江郡领12个县,除境外湖北英山、黄梅县外,【百度百科 称是雩娄(河南固始)、寻阳(江西九江)】今安徽境内设十县:潜县(治今霍山县南上元街村)、皖县(治今潜山县梅城镇)、舒县(治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埂)、龙舒县(治今舒城县龙河口)、湖陵邑(治今太湖县东)、松滋县(治今宿松柳溪乡,古名仙田)、襄安县[治今无为襄安镇(王莽改为庐江亭)]、临湖县(治今无为百胜乡临壁村)、枞阳县(治今枞阳县枞阳镇)、居巢县(治今巢湖市区东北)。当时郡治在舒县。舒县名源于古舒国,古舒国在今庐江、舒城县一带。

庐江?东汉班固著《汉书·地理志》,认为庐江即今皖南的青弋江;北魏郦道元作《水经·庐江水注》认为庐山北麓之石门涧即古庐江;唐朝卢潘作《庐江四辩》,明朝吴度赞同卢潘观点,认为是流入鄱阳湖的乐安江。各家观点均认为庐江不在长江北,更不在今天的庐江县。

江北庐江郡治所历代不同:汉武帝时在舒县(庐江县),东汉末迁皖县,既今潜山县。汉末乐府诗——《孔雀东南飞》中的庐江小吏焦仲卿就是潜山县人,其家焦家畈距潜山县城六华里。

三国时,建安四年(199年),庐江郡治迁皖城。

建安十九年(214年),吴拨皖城;庐江郡一分为二,吴庐江郡治于舒(今庐江县城),魏庐江郡治于阳泉(今霍邱县临水镇)。

晋代庐江郡治在诶县(霍山县)、霍邱县;南朝齐又在舒县(今庐江县);南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(548),改舒县为潜县,属合州(治在合肥)。北齐庐江郡治在潜县(今庐江县)。陈朝改潜县为庐江县。

隋开皇三年(583),废庐江郡,改合州为庐州;改舒县为庐江县。此时庐江县域最大,东至长江,南至潜山,西至龙舒(舒城龙河口),北至鹊渚(肥西三河镇)。唐初废庐江郡,天宝复名庐江郡,至德又废。何氏涉及的不同潜县(庐江县、霍山县、潜山县,先后名为潜县),均在庐江郡内。

(一)关于庐江郡的历史记载:

1  陈宜训编绘《安庆地区历史沿革图表》:秦末楚汉之际,曾一度属于衡山国。

2 《潜山县志》:西汉元狩元年(公元前122年): 置庐江郡,辖有皖县,其时县域含今潜山、怀宁、望江、太湖、宿松5县及岳西县东南部分地区。皖县城设于今日潜山县。

3 《霍山县志》:西汉武帝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年)设灊县,属庐江郡。

4 《潜山县志》:初平四年(193年): 庐江郡太守陆康移郡治于皖城。

5 《潜山县志》:建安四年(199年):十一月,孙策再攻克庐江郡治皖城。

6 “百度。百科”:庐江郡:汉置,郡治在今安徽庐江县西二十里。汉末徙治,在今安徽潜山县。三国魏置,在今安徽六安市北。晋置,治今安徽霍邱县西五十五里。南朝宋置,后魏因之,治所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三十里。隋置,唐初废,天宝元年复名庐江郡。至德二载(757年)十二月,废。今安徽合肥市治。

(二)关于南岳的记载

1明嘉靖<安庆府志>:潜山,西北,二十里,曰潜岳,一曰天柱山,一曰潜山,一曰皖山。汉武帝以霍岳远在衡山,乃移近于潜山登封之,故今为霍山亦以为霍岳云。然潜山耸其北,皖山揖其南,两山削壁,如拱如辅……

2明天顺《直隶安庆郡志》:潜山,一名潜岳,一名皖伯台,去治西北二十里。有峰四,曰飞来,曰石榴、曰狮子、曰三台……

天柱山:与潜山相连……汉武帝尝登封于此山,尊为南岳……

三祖山:去治西北二十里,乃潜岳之两山下,……

3《霍山县志》:黄帝封五岳以湖南衡山偏远,故以霍山为南岳之副。舜南巡到南岳,即指此山。

2《霍山县志》:本年(武帝元封五年)武帝南巡登南岳山祭灊,敕封“小南岳”。

3 《潜山县志》:元封五年(前106年)冬,武帝巡视南郡,登礼潜之天柱山,号曰南岳。

4 《潜山县志》:神爵元年(前61年)“诏祠南岳潜山于潜。”(《汉书·宣帝纪》)

5 《潜山县志》: 隋朝开皇九年(589年)移天柱山南岳尊号于湖南衡山。

(三)关于潜县的历史记载

曾经使用“潜县”名的先后有:霍山县、庐江县、潜山县。

1《霍山县志》:春秋楚穆王四年(公元前622年),楚灭六、蓼等国,设灊邑,邑城在下埠口(今县城东北20公里的下符桥镇)。

2《霍山县志》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年)设灊县,属庐江郡。

3《皖志综述》:大别山麓霍山县汉为灊县地,属庐江郡。……霍山在县南五里。……县城东北二十里下符桥有故城遗址,县志疑为汉灊县故城。灊,通潜。

4 《汉书。地理志》:潜县有淠山,淠水所出,北至寿春,入芍陂。

5《庐江县志》:梁天监初(天监元年为502),置湘州,改舒县名潜(含舒城县),为庐江郡治。湘州治亦在此。

6《皖志综述》:南梁天监末年置庐江县,为湘州治。

7  陈宜训编绘《安庆地区历史沿革图表》引用《明一统志》:”至治间,析置潜山县,以山为名。“《明史。地理志》:”“西北有潜山,亦曰天柱山,亦曰皖公山。”《尔雅。释言》“潜,深也。”《安庆府志》称:“以山为名。有事潜岳。”《潜山县志》:“县以山名,山以潜名,”;“幽哑邃谷,穷之益深,潜之取义也。”

 (四)关于潜山县的记载

1《潜山县名考》:古为皖县:周封皖伯,皖国,春秋时期为楚灭,为楚皖邑,楚灵王筑皖城,汉在故邑建县,初属衡山郡、国。元狩二年,改属庐江郡。境内皖山(天柱山)、皖水(皖河)是延用古国名。考其遗址,位今潜山县城梅城镇。

 皖县:西汉旧县,仍治今潜山县城,兼郡治。曾为皖侯刘闵封邑。建武十七年,国除为县。

2 陈宜训编绘《安庆地区历史沿革图表》潜山县:“南北朝时期,宋武帝割大江以西为豫州,晋西郡属之,怀宁如故;其属舒者改为阴安县。南齐沿宋制,怀宁县属于晋西郡。其后分属梁之晋州北齐之江州,及陈之熙州。(由此可知,何氏先人所任之职,都是本地本朝官职)

3 以下皆为《潜山县志》记载

A 西汉元狩元年(前122年): 置庐江郡,辖有皖县,其时县域含今潜山、怀宁、望江、太湖、宿松5县及岳西县部分。皖县城设于今日潜山县。

B 东汉建武十七年(公元41年):七月,李广聚农民义兵攻占皖城,杀“皖侯”刘闵,自称“南岳大师”。

C 隋大业三年(607年),首置同安郡,郡治在怀宁县城。

D 唐朝开元十九年(731年),朝廷诏遣使者建九天司命真君祠于天柱山(今潜山县天柱山有九天司命真君祠遗址)。

E 元朝至治三年(1323年),分怀宁县清朝、玉照两乡,始置潜山县,以旧怀宁县城(今梅城)为潜山县治。

自西汉起潜山县城变称不断,西汉为皖县,东汉末设庐江郡于皖县,东晋设为晋熙郡怀宁县(郡、县同治于梅城);隋改为同安郡,郡治在怀宁县;唐宋为舒州;南宋末年升舒州为安庆府,府治在怀宁县(梅城),元朝析怀宁县玉照、清朝二乡为潜山县,后遂固定。

(四)关于庐江县的历史记载

1《安徽省志.建置沿革志》王莽建立新朝,改舒县为昆乡。东汉为庐江郡舒县。

2“百度百科.庐江郡”南齐置,隋废,改舒县曰庐江,即今安徽庐江县治。

3 以下为《庐江县志》记载:三国,先后分属为吴庐江郡(治皖),魏庐江郡(治阳泉)。晋为舒县,属豫州庐江郡。

【南北朝】刘宋舒县属庐江郡,隶南豫州。

 齐属庐江郡,舒县复为庐江郡治。 

梁天监初(天监元年为502),置湘州,改舒县名潜,为庐江郡治。湘州治亦在此。
〔隋〕开皇初(开皇元年为581),罢庐江郡置庐州,迁庐州治于合肥,改庐江郡治舒为庐江县。

“百度百科”: 南北朝时,梁天监元年(公元502年)曾改舒县为潜县,仍为庐江郡治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载:潜有野父山(即今之冶父山)。山之西南约20里地有河(即县河)。河者,川也,故邑人称之为潜川(庐江县别名潜川)。宋《太平环宇记》载:“古潜城在庐江县南二里”。

中华何氏网--弘扬姓氏文化,传承先祖精神;寻根联谊互助,激励子孙奋发!


分享按钮>>【何氏源流】考证何氏历史中的几个相关问题
>>【何氏家谱】岳西县何氏